2017年5月27日下午,在我院刘扬老师的邀请下,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张萌来我校为14,16级考古文博班同学做了题为《外国考古理论》的专题讲座。并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张萌,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主攻考古学理论与世界史前史,也侧重狩猎采集者人类学研究。他于2008年与2011年在吉林大学考古系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主要论文有“智力水平还是文化表现?——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文化精致程度差异研究述评”(《人类学学报》待刊)、“论‘民族考古学’”(《南方文物》待刊)、“西学中用 与时俱进——陈淳访谈录”(《南方文物》待刊),并与陈胜前教授合译了《欧洲旧石器时代社会》(Gamble 1999)。
张萌老师通过本次讲座向同学们详细阐述了他对于外国先进考古学理论的独特见解与看法。考古学材料是考古学理论中的重要一环,考古学材料分为物质材料与文化材料,张老师提出,不论物质材料或文化材料,在由材料向数据的转化过程中,都应在遵循客观性的基础上与人类行为的因果确立关系,而不是单单的形而上学。
作为科学的考古学研究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模式识别,属于数据类研究,类似于数学的统计,有时需要运用科技手段去提取数据。第二步是将数据转化为人类行为的信息,即需要做到看物见人,利用现有实物和文献去推断分析遗存。张萌老师指出,虽然因人类行为和文化的多样性,严格意义上作为科学的考古学是不存在的,但作为科学的考古学研究却是符合逻辑的。
因为考古学材料存在的双属性,我们一定要以客观实物为标准,实事求是;同时推理应有理有据,不可主观臆断,把材料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问题。
随后,张萌老师就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展开论述。因为考古学学科本身的复杂性与人类行为和文化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必须开阔视野,建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接下来,张萌老师解释了文化一词于考古学中的不同含义。文化在考古学中是个多重含义的词汇。在文化历史考古学中是遗存组合,代表着时空内的人们共同体,在过程考古学(兴起于六十年代)中是适应,代表着人类通过肉体和身体机能之外的手段适应环境的文化过程,在后过程考古学(兴起于八十年代)中是意义,是个体及集体通过物质材料构建文化意义的方式。
最后,张萌老师为我们解答了考古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人与物的关系。人可以用物来建构人,也就是人类创造了人本身。人类通过文化适应或文化行动创造了属于人的生活方式。
讲座后,张萌老师耐心的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让同学们在本次活动后获益匪浅。